賴怡君心理師
「你/妳是男生還是女生?」「你/妳習慣上男廁還是女廁?」回答這樣的問題你會需要多久的時間?二秒?一秒?還是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如果有人連回答這樣簡單的問題都顯得艱難,我想生活對他來說,一定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情。多年前有一部好萊塢電影,片名叫「小姐好辣」,形容一個高中女生一早醒來,發現自己和一位中年男子互換了身體,面對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男性身軀,她如何去處理自己接下來可能面對的各項難題,上廁所、說話、面對別人的態度…等等,電影畢竟是電影,用了許多詼諧幽默的角度來描寫故事,但是,讓我們試著想想,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一覺醒來,變成了異性的身體,那麼我們所要面對的問題會有多少,也許首先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可能就是要站著上廁所還是蹲著?
「我是男校畢業的女生」是由日本作者椿姬彩菜所著,書裡描述的就是他自己本身的故事,作者出生時,在生理特徵上不折不扣屬於「男性」,但他卻認為自己應該是個女生,他喜歡顏色鮮豔的女性服裝、喜歡化妝,但卻因為父母的教育方針,被迫進入私立男校就讀,他對自己的性別感到困惑,就連自己的母親也曾經對他說:你真是噁心。我們常會以簡單的二元概念來思考這個世界,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當面對性別這個概念時,我們也常常很容易認為,一個人不是男生就是女生,畢竟從這樣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也許會來得容易許多,然而,其實性別的概念,比我們所想像中的要多元且複雜,並不是只是二分法這麼容易。
所謂「性別」的概念,應該可以分為「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生理性別」是指生理的特徵(性徵)的性別是男生或者女生;「心理性別」則是個體主觀上認為自己是男生或女生;而「社會性別」則是來自社會(後天)的影響。因為不同的社會文化中,會對不同的性別,有不同的要求與期待,於是,經由後天的學習之後,男性與女性就在行為、性格上產生了許多差異。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一個人的「生理性別」會等於「心理性別」等於「社會性別」,也就是說假設一個人出生時,他的生理特徵上屬於「男性」,他通常也會認為自己是一位男性,而身旁的父母、師長、朋友,也都會以他是一個男性的態度來與之互動,例如:父母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告訴他說:「你是個男生」,為他買的玩具,可能就是車子、玩具槍,而非洋娃娃;外貌上,只能穿T恤、襯衫及長短褲;長大的過程中,也隨時可能被同儕以嘲笑或批評的方式,要求他表現得很陽剛,而非很陰柔。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人的「生理性別」並不等於「心理性別」也不等於「社會性別」時,這就是所謂「廣義的跨性別」。
大部分對於「跨性別」的概念並不容易理解,而人會習慣以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跟社會上的人、事、物互動,當自己所互動的人事物超越了自己所能理解的範圍,排斥、壓迫、忽略就往往會成為最普遍的互動方式。就如同本書的作者,他就可以稱之為廣義的「跨性別」,也就是因為大部分人對這樣的概念並無法理解,更無法接受,所以他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批評、歧視跟壓力,更是我們一般人所無法想像的,試問:當理所當然愛我們的父母,都嫌我們噁心時,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自己?不過,就某些方面來說,作者仍然是幸運的,他有幸遇到一群支持他的同學、朋友,也有一些接納他與幫助他的人,過程雖然艱辛,不過,他終究在歷經千辛萬苦的變性之後,在模特兒的世界,找到一片自己可以展露的天地,然而,其實有不少的跨性別者,因為無法得到社會與家庭的認同,鎮日只能在他人異樣的眼光中度日。
誤解,常常是紛爭的根源,沒有人應該因為自己的性別特質而遭受到不平的待遇,如果我們能開放自己的態度,試著去瞭解我們所不瞭解的世界,接納我們所原先不能接納的人,如果我們可以用更包容的眼睛去理解這個世界,那麼也許可以讓更多人生活的更加自在,也許這社會就會多一點平等、多一點祥和、少一點暴戾,人與人之相的相處也許也會更為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