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淺談精神分裂症的症狀與陪伴

連盈如心理師

 

        有時在街頭或地下道,會看到有個孤獨的身影,衣衫藍縷,身上發出異味,口中喃喃自語,甚至時而激動大聲叫罵,似乎在與大家所看不見的對象對罵,此時只見旁邊路過的行人,紛紛走避,這些路人心中可能會浮現一個想法「唉,又是個瘋子」。這些人心中所謂的「瘋子」,對應到精神疾病的診斷中,可能是罹患所謂的「精神分裂症」。雖然精神分裂症被廣泛地誤解與污名化,但在目前的精神醫學治療中,它是一種可被治療的腦部疾病,在藥物治療的協助下,輔助於其它支持性治療,患者仍有機會在校園與社會正常地學習與工作。

        什麼是精神分裂症呢?首先要澄清的是「精神分裂症」並不等同於「人格分裂」,這種疾病顯著地影響一個人思考能力、現實感、其與他人的互動等。具體而言,其症狀涵蓋有:1.妄想:怪異或與現實脫節的想法,包含覺得有人陷害他、監視他,或是自己的意志受到別人控制,別人可以看透他腦子所想的事等,上述這些症狀即便旁人有清楚而明確的相反證據來說明或解釋,也無法使患者放棄他原有的懷疑。總而言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多為片段、奇異,不同於妄想病有系統且有故事性的妄想。2.幻覺:聽到、看到、聞到、觸覺一些不存在的東西,其中又以聽幻覺最常出現。通常所聽到的內容是針對患者所談,包含對患者的批評、命令、或嘲笑,甚或有指使患者傷害自己或別人的危險行為。3. 混亂症狀:包括混亂且毫無意義的想法、語言和行為。患者可能出現:「我今天去上班,斑馬好多,應該關起來,我就可以升官了」的「音韻聯結」現象,或自創新詞,如:機器鳥(飛機)、活動布(窗簾)。患者也可能出現重覆動作或儀式化的行為;更嚴重的情況會使人產生完全不說話、不動,或維持一個固定的姿勢很久的僵直狀態。特別要注意的是,有時患者因為周遭所發生尋常的事都被扭曲到變得很害怕,對周圍環境的聲音、顏色及形狀可能格外地敏感,這使得他們有困難理解周圍所見、所聽、所感覺的事情。4. 負性症狀:所謂「負性」並不代表患者的態度,而是指缺乏一些尋常人應該擁有的特質。包括:表情平淡、缺乏動機、說話內容貧乏、及對生活的事務都沒有興趣。所以,有些患者在發病後,出現不想上學、上班,甚至連洗澡或換衣服等日常生活動作都需再三提醒才能執行的現象。也由於患者在表達情感方面會有困難,他們會經驗到一段時間的退縮或孤立。

        而當你所愛的家人、朋友罹患精神分裂症時,你正面臨跟世界上大約百分之一人的同樣的問題。這時候,身為家屬、朋友、或是老師的陪伴者可以做什麼呢?根據專家的建議如下:1.學習認識精神分裂症的相關知識:包含精神分裂症的症狀及治療,每個患者都有他自己即將發病的獨特症狀,因此學習幫助確認復發的前兆是相當重要的,如此可以協助患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2.幫助患者找到適當的治療及資源:最重要的是幫助患者找到有效的治療及鼓勵患者持續治療,協助患者在社區找一位合適的醫生或適當的醫療單位。本校已經實施校園精神科醫師駐診的制度,當發現有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同學時,可以先透過輔導老師初步晤談後,經由轉介校園精神科醫師而得到後續專業的精神醫療照護。對於家中經濟有困難或因症狀而影響學習的學生而言,可以經由申請殘障手冊而得到學費減免或考試適用2/3不及格退學的條款。3.同理患者的症狀:請不要爭執、取笑或批評患者所經歷的種種症狀,因為對患者而言,旁人所謂的「妄想」與「幻覺」對他們而言都是如此真實的存在,且很難忽略。但是在急性期過後,身為陪伴者可以非指責性的方式來協助患者回顧從病程中所學到的經驗,以發展出一些與疾病共處的方法。且在復原的過程中,應尊重患者的步調,不要期待太高,同時也不要過度保護,如此能協助患者建立信心。4.自殺的處理與預防:鼓勵患者瞭解自殺的想法與衝動是病症的一部份,隨著治療的進展,自殺的想法會得到緩解。陪伴者必須有緊急聯絡電話,當發生危急情況時,才能在最快時間尋求協助。5.強制就醫:當患者的情況十分怪異且會干擾其他人時,最重要的是保持鎮定,確認你與患者的狀況是安全的,必要時可以尋求警方或119的協助。而當患者的情況亟需治療介入,但患者又無病識感時,在精神衛生法有規定有關強制住院的事項,即使患者不同意,可能仍然必須強制患者就醫。

        電影「美麗境界」中描述諾貝爾得獎者約翰諾許一生與精神分裂症奮鬥的經過,現實生活中可能難以昇華到如片名「美麗境界」。身為陪伴者,需要有與症狀長期奮鬥的心理準備,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不要讓疾病耗盡你的生命,覺察自己的需求,適時自我照顧是很重要的。當能夠接受疾病與它造成的後果,及對患者與自我有合乎現實的期待,並能坦然接受外在的協助時,陪伴者之路將能走得更穩,更久。